一所農村私立學校的教育奇跡——耒陽市正源學校實踐《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》紀實
(招生電話:4300000 招聘電話:4300035)
     
      耒陽,是造紙術發明者蔡倫的故鄉,耒水蜿蜒,穿境而過。順京珠高速公路南下至耒陽出口后,便是一座橫跨耒水的大橋,過橋后就進入耒陽新城區。沿高速聯絡線前行1公里,但見寬闊的街道邊矗立著一條綠色的山脈,靠街道一側壘著古樸、自然的石頭雕塑,綿延700余米。從位于山脈居中的豁口處往里望去,一座如同山體般寬闊高大的建筑赫然出現在你的面前,這就是異軍突起的正源學校。
     正源學校是2003年湖南省“深洽會”招商引資重點簽約項目,由深圳耒陽籍企業家、族興公司董事長梁曉斌出資,耒陽市神風公司羅湘云參股創建而成。
     2004年5月,學校破土動工。2005年8月,學校正式開學,當年學生人數即達1100多人。通過七年的發展至今,正源學校學生人數已達9300人,教職員工900多人,成為名副其實的萬人學校,成為我省最大的中小學。在我國民辦教育普遍下滑之時,正源教育航母的誕生,不能不說是教育界的一個奇跡!
     這是一所世外桃源般的學校。若隱若現于青麓山中的正源學校占地380畝,創辦者有意把它打造成人與自然和諧相依的求學圣地。依山傍水、綠樹成蔭、氣勢恢宏、空氣清新,是它的真實寫照。
     這是一所平民化學校。高質量辦學、平民化收費,成為學校最鮮明的特征。與許多貴族化的私立學校不一樣,正源學校農村孩子占了百分之七十以上,留守兒童幾近一半。師生們平等交往、相互鼓勵,儼然一個和諧相處的大家庭。
     這是一所教學質量很高的學校。從正源畢業的小學生,享受著扎實的語文常規教學,他們談起《水滸傳》和《三國演義》中的人物和故事,大都會信手拈來,眉飛色舞;大部分五、六年級學生可以把《新概念英語》第一冊的144篇課文背得滾瓜爛熟。去年7月在長沙舉辦的湖南省首屆“生活數學大賽”中,該校六年級學生拿下了全部11個一等獎中的7個,初一年級學生拿下了全部18個一等獎中的6個,并獲得本次大賽唯一的一個團體一等獎,與會選手和省教科院專家無不贊賞有加。上學期,初二年級參加全耒陽市期末統一測試,僅占全市10.5%的1200多名學生參考,正源就占了全市前600名中的299人。2010年高中學業水平考試,正源學校各科平均分92.02分、一次性合格率97%,雙雙名列衡陽市第一。2011年全國高中化學聯賽,6人獲全國二等獎,其中4人囊括衡陽市前四名。正源學校的教學質量由此可見一斑。
     最神奇的還是他們的高考。6年來,每一年高考成績發布,正源學校的戰績都會讓人們驚嘆不已。一鳴驚人的2012年高考成績,讓我們看到了分層教學的巨大魅力:
     應屆清華班H20班,是2006年在初一時就組建起來的。到高二文理分科時,該班學生因不愿意分開而全部選擇了理科。這種高初中一體化學習六年的模式,不僅使他們在剛剛進入初三時就系統學習高中數理化課程,而且使優秀學生逃離了繁瑣的中考,贏得了寶貴的時間全力以赴于高考。因授課進度超前,這是一個從初一到高三沒有機會挑選優秀學生的班級。今年,該班41人參考,超過一本線的竟然達到39人,一本上線率高達95%。高分段優勢尤其明顯:600分以上的高分達18人。潘軍657分、李偉646分、肖煜華644分、黃偉明629分、何苑宗626分、周敏625分,囊括了耒陽市理科前六名。
     該班41名考生的高考人平分590.5分,高出一本線70.5分,就是最低分也高出二本線53分。
     更加可喜可賀的是,潘軍同學奪得衡陽市理科第一名,李偉和肖煜華也進入了衡陽市理科前五名。
     處于第二層次的應屆科技班高24班,48人參考,一本上線40人,僅有兩人落選二本,最高分618分。
     即便是處于第三層次的普通班高21、高22、高23三個理科班,也出人意料地考出了好成績:高21班參考人數48人,一本上線5人,二本以上上線27人,上線率56%。高22班參考人數48人,一本上線10人,二本以上上線29人,上線率60%。高23班參考人數48人,一本上線10人,二本以上上線30人,上線率62.5%。
     在教育公平缺失、教育均衡問題嚴重、農村孩子上重點大學比例嚴重滑坡的現時代,一所平民化的私立學校,取得如此驕人的成績,不能不說是農村教育的一個奇跡,我們暫且稱之為“正源現象”。
     “正源現象”的出現,與耒陽二中原政治教師、現正源學校校長羅湘云是分不開的。
     學理科的他,因參加工作時擔任學校團總支書記而改研思想政治教育。后來,他毅然下海經商十年,豐富了閱歷。他雖然不是黨員,卻堅稱時刻都在用共產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。從小受“為人民服務”熏陶的政治教師,不僅一直習慣于“一切從實際出發,實事求是”,而且習慣于經常研習黨的教育方針政策,帶領全校師生腳踏實地,堅定地沿著黨和政府指引的正確道路前行。
     創新的正源,在校長眼里,就是做了一些再平凡不過的事。食堂不承包,飯菜不限量,學校自己殺豬、做米粉、做豆腐、做咸菜,魚和蛋必須到農村采購,師生們在學校過的是“共產主義”生活。校內書法、籃球、管樂、龍隊、舞蹈、乒乓球、奧數、英語等各種興趣小組活動常態化。每年秋季的初高中新生軍訓,不僅時間長達一周以上,而且訓練強度大,校長要求教官像對待士兵一樣對待學生,“要累得他們爬不起來”。武廣高鐵通車時,六千師生來回步行二十公里,在耒陽西站,零距離感受現代高科技的神奇速度。在很多學校不敢組織初高中學生春游的今天, 5月29日,平均年齡不到10歲的正源三年級560個學生遠足鹿岐峰,百分之九十的孩子順利走完46里路。
     在千校一面、千生一面的公辦教育體制下,創新的正源大膽地走出了一條適合優秀學生成長的不平凡的道路,這就是《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》中明確提出的“注重因材施教,推進分層教學”。
     正源學校的分層教學實踐無論在規模和深度上,在全省都是首屈一指的。孩子們初一年級學習一個學期后,學生的成績已經出現了明顯的差異。通過對全體學生各科成績的分析及周密的調研,大約四分之一的學生組建清華班、一半學生進入奧賽班,余下的學生通常編入英語班(英語不及格)、數學班(數學不及格)、基礎班(語數外成績都跟不上班)。在此基礎上實行分層備課、分層授課、分層作業、分層輔導、分層測驗,確保教學落到實處,確保優生優教,差生重教,真正做到因材施教、人人進步、整體提升。
     中學分層教學的最大特色就是“2+4”,即初中教材學習2年,扎扎實實學習高中教材3年后,再全面復習1年。基礎不夠扎實的學生則實行初中3年、高中3年的辦學模式。通過學校六年的實踐,正源學校60%左右的初中生能夠適應“2+4”模式。
     解放思想,實事求是,分層教學,創新教育。民辦的正源學校遵循教育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,深化教育教學改革,大膽創新體制機制和育人模式,在教育薄弱的農村地區,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同樣敢打敢拼、敢為人先的高素質優秀人才,得到了社會的廣泛贊譽! 愿正源教育航母乘風破浪,飲譽全國。